今日末伏。
末伏在民间也被称为“秋老虎”,作为由夏入秋、冷热交替、阴阳变化的节点,这十天尤为“凶险”!
不仅暑热未消,秋燥也渐起,容易搅得人心神不宁、坐卧不安、煎熬难耐。
由此老话才讲——
“初伏防中暑,中伏除病根,末伏躲老虎”。
所以这段时间,一定要注意身体的防护,牢记“3忌3宜3秘诀”的老传统,做到养心、润肺、补肝、健脾,如此才能平安入秋冬,整年少生病。
●忌贪凉
末伏期间,正值夏末初秋的交替阶段。
天气又热又湿,还带着秋天的温燥,身体本就容易出现湿热、阴虚、火旺的症状。
若还贪凉不节制,就会让身体伏阴在内,损伤阳气。
而中医讲“阳气不到就是病”,脏脾缺乏阳气,免疫力也会随之减弱,生病不断。
所以取凉要克制,切忌空调直吹、贪恋冷饮,避免寒气入体。
特别是早晚开始变凉,昼夜温差大,睡觉时一定要盖个薄被,以免着凉感冒。
●忌熬夜
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
立秋一过,天地间的阳气渐渐收敛,阴气开始升起,就要开始滋阴了。
根据《素问·气调神大论篇》中讲:
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"
可知早睡早起,是滋阴补气的第一要法。
因此进入末伏,一定要保证健康合理的睡眠习惯,最晚不迟于22点歇息,以此阴阳相养,增强体质,以应秋候。
●忌吃辣
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有言:
“肺主秋……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。”
进入末伏后,饮食上需要适度的增酸减辛,滋养脾胃。
特别是生姜、辣椒、大葱、胡椒等辛辣食物,吃太多容易辛温助热,加重肺燥的症状。
反而应多吃一些莲藕、百合、银耳、山楂、秋葵等滋阴清淡的食物。
做到合理饮食搭配,才更有利于维持身体健康。
●宜养护心脏
末伏虽已入秋,但天气依旧炎热,心神难宁,心阳易损。
加之换季易烦躁,情绪波动较大,血压不稳定,大大增加了血栓、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。
因而学会调养心神、收敛心智,尤为重要。
这段时间,切忌悲忧伤感、暴躁易怒,积极防范“情绪中暑”,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。
做到心平气和以养心,清心醒脑以安神。
如此,便是养命!
●宜清补饮食
末伏遇上立秋,素有“贴秋膘”一说。
但经过漫长炎热的一夏,脾胃的消化功能因贪凉尚处于较虚弱的状态。
所以饮食上需要清补,不宜温补,更不能大补。
多以平补、清润的食物为主,补而不腻,润燥生津,调理脾胃。
正如《饮膳正要》所言:
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”。
同时,多喝温水,亦可缓解秋燥,减轻脾胃的负担,帮助消化系统正常运转。
●宜调和脾胃
中医认为,湿气通于脾。
意思是说,湿邪容易侵袭脾胃,导致湿气凝聚不化,出现厌食、乏力等问题。
因此,保护和调理脾胃对于身体健康很关键。
建议及时调整饮食,选择平温性、易消化的食材,有助于减轻湿邪对脾胃的影响。
●早睡早起
夏末初秋,阳气渐收。
根据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,入秋之后必须早睡早起,才能平衡阴阳,调和五脏。
尤其是夜晚11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,乃阴阳交接的重要时刻,一定要静卧休息。
老话也说:药补不如食补,食补不如睡补。
当你做到早睡早起,起居有常,身体也会更快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,安稳过秋冬。
●适当锻炼
末伏适当锻炼,可以促进新陈代谢、调节血压,精力也会更加充沛。
但初秋天气干燥,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容易加快津液损耗,导致阴虚。
所以运动不宜过量,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,循序渐进,达到沾濡之汗就可以了。
正如古籍记载:
“三伏极热时,周身所染风寒湿气,由汗而出,可保一年无病。”
另外,运动尽量选择在白天阳光充足、温度适宜的时间段进行,以保证舒适和安全。
●谨防秋燥
立秋之后,燥气当令。
而燥易伤肺,就容易出现干咳无痰、气逆而喘、咽喉干痛等症状。
除了多吃宣肺利肺、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雪梨、蜂蜜、百合等之外,可以常揉迎香穴,有散风清热、通利鼻窍的功效。
末伏已至,作为冬病夏治的末班车,这十天一定要谨慎度过。
润肺滋阴、安养心神、早睡早起、适当锻炼,不给秋冬留病根!
也愿大家暑去秋来,化伏为安,康健度过每一天!